
在华盛顿举行讲座上,新加坡总统发言。其中一段话引来争议。他提到中国应该“放弃自给自足”。新加坡这个重要的东南亚国家,终于在美国的压力下要“选边站”了秦安配资,甚至是在催促中国做出战略让步。但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看看新加坡总统讲话的来龙去脉和具体内容,可能会发现,这种“选边站”的解读,或许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甚至是有失偏颇的误读。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在新加坡说话算数的是谁。新加坡的政治体制沿袭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制。国家元首是总统,但实际掌握行政大权的是总理和他领导的内阁。现任总统是尚达曼,一位印度裔政治家;而总理是大家更熟悉的黄循财。这意味着,总统的讲话,更多地是代表国家的象征性立场和宏观思考,而非具体的政策指令。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将总统的一次演讲直接等同于新加坡政府的“选边站队”,其基础并不牢固。

那么秦安配资,新加坡总统尚达曼到底说了什么呢?综合来看,他的核心意思其实是基于新加坡作为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的深切担忧。他描述了当前中美关系紧张的现状,并指出中国面前有两条可能的发展路径:一条是继续强化内部循环,走向某种程度的“自给自足”,与西方技术和市场“脱钩”;另一条是努力缓和与美国的对抗,继续深化与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和融合。他表达的希望是,中国能选择后一条路,也就是“放弃”走向完全自给自足的意图。

关键在于,他的这番话并非单向的“劝降令”。在同一个讲话中,他也明确向美国喊话,指出美国已经难以阻止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因此美国也需要摒弃零和博弈的对抗思维,学习如何与一个强大的中国共存与合作。他的立场,更像是一个担忧的邻居,看到两个势力强大的家庭关系紧张,生怕他们一旦彻底闹翻,会殃及自家池鱼。所以,他是在同时对两家说:别再较劲了,坐下来谈谈合作的可能性吧。这与其说是“选边站”,不如说是“劝和促谈”,是典型的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自保和稳定空间的体现。

新加坡的这种心态,根植于其国家的生存之道。它是一个城市国家,全球贸易是其生命线。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是新加坡至关重要的贸易伙伴,任何一方的剧烈动荡或与另一方关系的彻底破裂,对新加坡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冲击。回顾历史,从时代起,新加坡的外交核心智慧就是在大国之间维持精妙的平衡,利用各方优势促进自身发展,同时避免过度依赖或得罪任何一方。这种“两边下注”的务实策略,是新加坡的生存法则,不太可能因为一次演讲就发生根本性转变。说它“终于选边了”,可能低估了新加坡外交策略的延续性和复杂性。

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得更远,尚达曼的讲话实际上点出了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一个核心困境。一方面,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确实从融入全球化中获益匪浅,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确保国家安全的需要,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内在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美国对于中国实力增长的焦虑也是真实存在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其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自给自足”还是“相互依赖”,对中美双方而言都是一个艰难的战略权衡,并非简单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因此,对于新加坡总统的讲话,我们或许不必急于贴上“选边站”的标签。它更反映了一个依赖全球体系的小国,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焦虑和呼吁。它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容纳不同发展道路、保持开放合作的世界,因为这最符合它的根本利益。这种声音,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在众多中小国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