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年老酒垒富配资,品味历史之六
今天接着蒋介石解读第六篇,主要谈蒋介石一生中如何摆平对手,又如何笼络制服对手?这个子主题有点偏大,要一一讲完蒋在这方面的故事、素材,确实也挺多,一本书都写不完。
本年度11月26号晚,一个历史的罪人说,在民意的面前,政党是渺小的,政治人物是渺小的。
这话放在蒋介石及其所处的时代,根本就不是这个样子的。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表示他不喜欢政治。他写道:“政治使人过狗一般的生活……道德何在?友谊何在?”
但孙中山逝世后,他接下来的所作所为表明,在政治权术方面,他是一个进步相当快的新手。
孙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展开了一场争夺继承权的斗争。一开始,蒋介石根本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竞争者。
展开剩余86%一方面,人们认为他太年轻了,他当时还不到40岁;另一方面,他是一个军人——而不是一个搞党务的人,尽管他是一个党员。
汪精卫、廖仲恺和胡汉民三人则是真正有实力的竞争者——孙中山对他们仨几乎都给予了同样的信任。此外,他们仨还有一个共同的有利条件,他们都是广东人,这一条是蒋欠缺的。
当时国民党内,乃至社会上的人们都知道孙博士对他的广东同乡较为偏心。孙认为自己的同乡比其他省的人更聪明、更富于革命性,那些不幸的外省人免不了在孙的背后议论,说他作为一国之大党领袖,始终不能摆脱“老乡观念”。
汪精卫这人最后成了汉奸,大家早已烂熟于心,我就不多说了,但他在1920年代,曾被公认为是一个有献身精神的革命者,曾在1910年试图刺杀清王朝的摄政王并因此而受到监禁。
在中国,年纪大的人一直比年轻人更受尊敬。三人竞争中,汪的不利之处在于他是当中最年轻的一个。
不过,1925年7月1日,在五卅惨案、沙基惨案发生没多久,国民党选出了一个16人制的委员制的国民政府,和一个8人的军事委员会(蒋是其中之一)。汪精卫当上了这两个委员会的主席。在大多数人看来,汪在这个时候明显地被推上了孙中山继承人的位置。
对廖仲恺垒富配资,我这个年纪的人最早是小时候看电影《廖仲恺》时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物。
他与邓演达一样,是一个更富有献身精神的左派,在陈炯明叛乱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背景下,廖及其夫人何香凝追随孙中山革命路线,改组国民党,与国民党右派、军阀势力作了坚决而复杂的斗争。
1925年8月25日,廖为最终促成国共两党合作而遭人暗杀。
第三个竞争者胡汉民是一个保守派,但其履历很光荣,既是学者,又曾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一直都在协助孙进行革命工作。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孙在启程前往北京之前曾任命他为代理大元帅。
刚才讲了,廖被暗杀,毫无疑问是右派分子策划的。胡汉民的堂弟胡毅生也是暗杀的策划者之一,此事令胡汉民十分难堪。
最后要指控处罚他时,蒋介石悄悄地站了出来,把他藏在了自个儿的家中,最后胡被有意派到苏联去执行一项特别使命。
当时的竞争局面就是这样的。
接下来,就只剩蒋如何摆平汪巨头这档子事了。
蒋采用一系列勾心斗角的手段,以及策划中山舰事件,这对共产党的突然袭击是毁灭性的,不仅中共和苏联人都没有事先觉察,搞得正与苏联人火热的汪精卫也完全没有思想准备,很是下不了台。
1926年3月23日,中山舰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汪失踪了。5月份,他选择去了法国。
这样一来,蒋便成了国民党中占压倒优势的人物。在他的对手中,一个死了,另一个由于受到怀疑而漂泊海外,还有一个也受到驱逐。
最终,蒋介石这匹黑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就像列宁逝世后,从未被看好过的斯大林那样,他在与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和加米涅夫群雄逐鹿的竞争中,最终胜出,尽管他耍的有些手腕并不光彩。
能玩转国民党党内大佬垒富配资,对付冯玉祥等各路军阀,那还不是小菜一碟的事?
中原大战时,蒋特意选择便于引诱西北军官兵的地点,用火车车厢布置成流动酒店,备有中西大餐、烟具、赌具。雇佣上海舞女、妓女充当招待员。
凡是西北军官兵前来,都请入内,任其享用,分文不取。官兵玩乐时,蒋的特务从中拉拢,临别时还根据官阶高低,对蒋军作用的大小,赠送数额不等的现金及烟酒等物品。
比如韩复榘赴宴,就餐时蒋介石和宋美龄作陪,尊称韩复渠为向方兄,并奉上10万大洋,加山东省主席职位,韩当即表示“愿躬率所部,以效驱驰”。
另外,蒋介石拉拢石友三给了30万元。像韩练成这样的师长,蒋介石也有价码:3万大洋,像孙殿英这样的军长,价码5万大洋。
在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的价值是相当高的,从购买力讲,也要相当于现在的三五百元。毛泽东主席年轻时在北大图书馆的工资,一个月也就8个大洋。
可我还是要说那句话:
你可以用大洋收买我,但不可能用大洋让我信仰你。
实际上,包括张学良、冯玉祥等的遭遇,贵州的王家烈、西北军的杨虎城等的下场,以及中国远征军新一军军长孙立人到台湾后的结果,大家都很清楚了。
在出现不听招呼的手下时,他不止有两手,一手拿钱收买,另一手是软硬兼施,软的不行,有时甚至直接大棒伺候。
总之,蒋介石一旦动了心要收拾一个对手或手下,那是根本不用吝啬各种手段的。
这就是蒋的死结,表面上成了领袖,但内心真佩服他、打心里信仰他的,能有几个?
说穿了,在蒋时代,在国民党内,他没有竞争对手了。表面上,也没有谁输谁赢,只有他一个人,一直是最后的赢家,直到1949年,他逃到了台湾。
这才是老蒋治党治国的核心、精髓,贯穿了他一生,包括到台湾后的政治生涯,亦复如此。
上文说了,蒋是如何搞掉国民党内的反对者或不听招呼的手下的。
那对付国民党之外的呢?
贺龙曾经回忆,1927年率兵赴南昌起义前,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就开始拉拢他。价码是500万光洋,外加一个汉阳兵工厂和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
蒋企图收买贺龙失败了。
可放在当时,平心而论,这个价码有几个人能拒绝?
所以,贺龙真的了不起,是一个拿着菜刀闹革命,并有骨气、有追求的热血汉子!
还有一个故事,那就是蒋介石多次劝说、拉拢周恩来加入他的阵营。但周就是不心动。
蒋曾对身边人说:“在黄埔军校里,我最得力的助手,一个是周恩来,一个是邓演达。”
1936年西安事变后,周恩来加入了张学良、杨虎城的西安阵营,和宋美龄、宋子文代表的南京政府展开了谈判,宋美龄赞同了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12月下旬,周恩来陪同宋美龄接见了被软禁起来的蒋介石。蒋躺在床上,神情紧张,周见面后感慨地说道:“蒋先生,我们有十年没见面了,你比以前苍老了一些。”
蒋看到来人是周恩来以后,也放松了警惕,长叹一口气,说道:“恩来,你本该是我的部下,应该听我的话!”
可周恩来的回答令人叹服!
他并没有接蒋的话茬,而是机智地转移话题,换了一种说法:
“蒋先生,只要你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不仅我可以听你的话,红军也可以听蒋先生的指挥!”
周恩来一句话既回答了蒋介石的话,又向蒋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红军的决心,实在是太有智慧了!
蒋介石回到庐山后,谈起了西安事变的过程,仍然心有余悸,也对周恩来更加佩服。周恩来这样的人才,却不能为己所用,实在是太可惜了,蒋介石对身边人感叹:“周恩来是个人才啊垒富配资,我们党里像他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可惜啊!不能为我所用!”
发布于:天津市诚利和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